10月,我國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達到67.6萬輛,同比增長85.8%,環比增長0.4%。1-10月,我國新能源乘用車批發501.5萬輛,同比增長110.8%。10月,我國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銷量達到55.6萬輛,同比增長75.2%,環比下降9.0%。1-10月,我國新能源乘用車國內零售443.2萬輛,同比增長107.5%。

10月我國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67.6萬輛 年內批發銷量已超500萬輛

11月8日,乘聯會發布10月份全國乘用車市場分析數據。新能源車批發方面,10月,我國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達到67.6萬輛,同比增長85.8%,環比增長0.4%,在車購稅減半政策下,新能源車不僅沒有受到影響,持續環比改善超過預期。1-10月,我國新能源乘用車批發501.5萬輛,同比增長110.8%。

10月我國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67.6萬輛 年內批發銷量已超500萬輛

新能源車零售方面,10月,我國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銷量達到55.6萬輛,同比增長75.2%,環比下降9.0%。1-10月,我國新能源乘用車國內零售443.2萬輛,同比增長107.5%。

滲透率方面,10月,我國新能源車廠商批發滲透率30.8%,較2021年10月18.4%的滲透率提升12個百分點。10月,自主品牌新能源車滲透率47.7%;豪華車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31.4%;而主流合資品牌新能源車滲透率僅有4.7%。10月,我國新能源車國內零售滲透率30.2%,較2021年10月18.5%的滲透率提升11個百分點。10月,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52.9%;豪華車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13.6%;而主流合資品牌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僅有4.6%。

出口方面,10月,我國新能源乘用車出口10.3萬輛,伴隨著疫情下復工復產政策的支持,中國制造新能源產品品牌越來越多地走出國門,在海外的認可度持續提升以及服務網絡的完善,市場前景向好。10月,特斯拉中國出口54,504輛、上汽乘用車的新能源出口18,688輛,東風易捷特出口10,785輛,比亞迪汽車9,529輛,吉利汽車2,496輛、長城汽車1,552輛、神龍汽車1,457輛、創維汽車出口1,098輛,上汽通用五菱出口1,087輛、東風乘用車445輛,愛馳汽車373輛、一汽紅旗出口307輛,江淮汽車出口228輛,上汽大通出口158輛,其他部分車企也有少量新能源出口。從自主出口的海外市場零售數據監控看,上汽等自主品牌在歐洲表現較強。除了傳統出口車企的靚麗表現,近期新勢力出口也逐步啟動,海外市場也開始有數據顯現。

車企方面,10月,我國新能源乘用車市場創歷史新高,比亞迪純電動與插混雙驅動夯實自主品牌新能源領先地位;以上汽、廣汽、東風、吉利、奇瑞和長城為代表的傳統車企在新能源板塊表現相當突出。在產品投放方面,隨著自主車企在新能源路線上的多線并舉,市場基盤持續擴大,廠商批發銷量突破萬輛的企業有15家(環比持平,同比增加了8家),占新能源乘用車總量84.6%。其中:比亞迪汽車217,518輛、特斯拉中國71,704輛、上汽通用五菱52,086輛、長安汽車35,058輛、吉利汽車31,070輛、廣汽埃安30,063輛、上汽乘用車27,164輛、奇瑞汽車18,301輛、哪吒汽車18,016輛、東風易捷特13,616輛、金康新能源12,040輛、長城汽車10,954輛、蔚來汽車10,059輛、理想汽車10,052輛、東風乘用車10,032輛。

新勢力方面,10月,我國新勢力零售份額占11.4%,同比下降2.9個百分點;哪吒、理想、零跑、蔚來、小鵬、威馬等新勢力車企銷量同比和環比表現總體仍較強,尤其是第二陣營的哪吒等表現較強,這也是細分市場賽道的優勢。主流合資品牌中,南北大眾強勢領先,新能源車批發16,771輛,占據主流合資純電動53.8%份額,大眾堅定的電動化轉型戰略初見成效。其他合資與豪華品牌仍待發力。

乘聯會分析,目前由于油電差價大,新能源汽車具有明顯的用車成本優勢,疊加國家能源結構調整政策的助力,新能源汽車銷量猛增,替代燃油車的進程加快。預計2022年新能源車銷量在650萬輛左右,2023年可能突破840萬輛。2023年底,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突破2,000萬輛,占汽車總量的7%。在公共領域啟動全面電動化的政策推動下,出租、網約、公商務集團用車等高頻使用的出行交通工具全面轉向電動化,私車市場家庭增購電動車代步出行的浪潮興起,加之高油價抑制出行用車的壓力,推動汽油消費持續下降。目前判斷中國汽油消費達峰已經實現,隨著新能源乘用車滲透率持續提升,未來汽油消費量無法超越1.26億噸,剩余汽油只能加大出口。

[責任編輯:陳長清]

免責聲明: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與電池網無關。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網證實,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、文字的真實性、完整性、及時性,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,請讀者僅作參考,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。涉及資本市場或上市公司內容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,投資者據此操作,風險自擔!

凡本網注明?“來源:XXX(非電池網)”的作品,凡屬媒體采訪本網或本網協調的專家、企業家等資源的稿件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行業更多的信息或觀點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
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,請在一周內進行,以便我們及時處理、刪除。電話:400-6197-660-2?郵箱:119@itdcw.com

電池網微信
新能源車
新能源乘用車
新能源專用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