證券時報記者 黃小鵬
英國天然氣價飆漲、汽油供應緊張,德國電價飆漲……全球多地近日出現能源供求關系緊張,甚至有些呈現局部危機征兆。去年全球能源價格暴跌,4月原油價格曾一度出現-37美元一桶的罕見奇觀,短短一年形勢出現如此大的逆轉,背后是什么原因,人們又能從中得到哪些啟示呢?
劇烈的價格波動是能源市場固有現象,主要原因在于供給缺乏彈性,這是行業的技術特點決定的。當需求因新冠肺炎疫情而縮減時,油井不可能立即關閉,結果是油價暴跌;同樣,全球經濟恢復導致能源需求輕微上升時,供給作出響應的過程也非常緩慢,從艱難的政策調整到進行勘探或增加新能源的產能,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。從這個角度看,減小能源市場波動,最重要的是政策要有前瞻性。
當前能源危機還具有鮮明的階段性特色,它暴露了新舊能源轉換過程中秩序的混亂。向新能源過渡以實現減排是全球共同目標,很多國家都制定了宏偉的計劃,但“增新減舊”應做到井然有序,而過渡中最容易出現兩大問題:一是受政策干預和行業預期影響,傳統能源生產商和發電商投資意愿不足,出現主動和被動去產能的情況,一旦“傳統能源產能+新能源產能”總和跟不上需求的變化,就會出現供應問題,因為缺乏供給彈性的原因,即便是非常小的供應缺口也可能造成巨大的沖擊,引發混亂。二是隨著新能源占比的提高,能源網絡的穩定性會出現難以克服的技術性下降。今年初美國德州驚現史無前例的大停電,就與新能源占比上升導致的電網穩定性下降有直接關系。
新舊能源轉換中暴露出這些問題不一定是壞事,因為不論是減碳先行國還是后來者,離碳中和實現的目標時間都還很遙遠,新舊轉換從某種意義上說只是剛剛開始,及時從暴露出的問題中總結教訓,制定更完善的政策,有利于長遠實現能源穩定和減碳雙重目標。具體來說:一是掌握好節奏,確保供需總平衡,具體計劃應以不打破供需總平衡為前提;二是隨著新能源占比的上升,系統穩定性日益重要,特別是在儲能技術離實用化還很遙遠的情況下,解決好傳統能源占比下降和足夠的產能冗余度這一矛盾非常重要。此外,提高系統穩定性還需要加大智能電網的建設,建立更大范圍、更靈活的電網,增強電力調度能力。